武王墩墓是迄今為止經科學發(fā)掘的規(guī)模最大、等級最高、結構最復雜的楚墓,其一號墓出土的大量文物,轟動全國。大銅鼎、木俑首、楚系墨書文字、龍鳳圖漆木案、青銅簠、“阜平君”銘銅虎座、編鐘等,個個都是“網紅”。
武王墩一號墓是九室大墓,第二次媒體開放日公布信息顯示,考古人員已提取各類文物3000多件(組)和大量動植物遺存。其中,北一、二室提取出600余件(組)器物,多數為琴瑟等弦樂器,出土的編鐘架橫梁保存完整,上有懸孔14處。南一、二室出土漆盒、耳杯、盤、豆、鼓、玉璧、璜、佩以及大量銅箭矢。西一、二室遺物以漆木俑為主,還發(fā)現木車、樂器和少量遣策類竹簡。木俑有200多個個體,分立姿、坐姿等不同姿態(tài),部分木俑佩木劍。東一室以青銅器為主,當時已提取青銅器150多件(組),器類有鼎、簋、簠、敦、鈁、壺、甗、豆、鑒、釜、盤、尊缶等,青銅禮器組合保存完整;與青銅器同出土的還有百余件案、俎、盒、榻等漆木質飲食宴享起居用具。
備受關注的武王墩墓墓主隨葬重器——大銅鼎,于5月18日從一號墓東一室成功提取。當前,它正安放在考古實驗室內,接受考古專家的“號脈問診”和保護研究。
該大鼎三足挺立,圓口有耳,看上去敦厚結實、威儀雄壯。鼎之大,需至少兩人環(huán)抱方能圍其一周,因兩個鼎腿有裂縫,考古人員用繃帶等對其進行了包裹處理,另一條鼎腿較為完好,上面凸起的獸面紋清晰可見。雖然過去了兩千多年,但迎著燈光,鼎身部分銅色依然锃光瓦亮。
據了解,大鼎轉移到實驗室后,考古人員對其進行了較為精準的測量,測得武王墩大銅鼎口徑達到88.9厘米,從這個角度來講,該鼎超越了楚大鼎(鑄客大鼎)。據了解,楚大鼎高113厘米,口徑87厘米,重400千克左右。它1933年出土于我市李三孤堆楚幽王墓,是首批禁止出國出境的國寶。
在武王墩墓考古發(fā)掘出土文物中,有一組青銅簠引起考古人員的注意,盡管簠體已經銹跡斑斑,仍然清晰可見刻在口沿上的12字銘文——“楚王酓前作鑄金簠以供歲嘗”,專家表示,“酓前”正是“熊完”的意思。墓主身份呼之欲出。
青銅器之外,武王墩墓出土的大量漆木器也格外引人注目。考古界有句經典語錄:“干千年,濕千年,不干不濕就半年。”專家認為,武王墩的文物埋藏環(huán)境是個“飽水”環(huán)境,這樣形成了相對封閉的保存空間,抑制了木腐菌的快速生長,降低了木材的腐蝕進度,保障了棺槨形制及木質文物的基本穩(wěn)定,有利于文物保存。
武王墩墓部分出土漆器形制、紋飾、色彩等巧奪天工,即使長眠地下兩千多年,出土后依然色澤如新。
“楚式漆器技藝是中國漆器工藝的一座高峰,楚墓出土的文物可謂是‘無物不髹漆’。”專家介紹,髹漆是指經特殊工藝將漆涂在器物上的一種漆器工藝。木質材質的髹漆文物極易損壞較難保存,在考古發(fā)掘中,一旦發(fā)現木質文物,考古人員都格外珍視,武王墩墓一次性出土這么多漆木器文物,十分難得。
淮河早報、淮南網記者注意到,武王墩墓無論是出土的木案、木俑,還是鎮(zhèn)墓獸以及其他木構件上,均有造型奇異、色彩靈動的圖飾,這些圖飾漆色有深沉的黑、艷麗的紅,對比鮮明,極具浪漫主義色彩。龍鳳漆木案是這些漆木器的典型代表之一,其桌面平整如鏡,上面由暗紅色的漆彩,繪制出一幅精美飄逸的龍鳳圖,細細觀看,宛如運用現代工藝印制上去一般,極為精巧。
專家介紹,楚國極盛時,疆域北達黃河、東臨大海、南包洞庭蒼梧、西兼巴蜀云南。其“國土”內本身盛產漆樹,為楚國漆器的蓬勃發(fā)展提供了基礎。楚墓中常見到精美的漆器、青銅器和鐵器,這些漆器也成為楚墓的一大特點。
據了解,楚國的髹漆技術深刻影響了我國漢代漆器的發(fā)展。在漢代時期盛行的木胎、竹胎、夾纻胎漆器,制作技法都來源于楚國,而漢代漆器常用紅黑兩色配色,也是典型的楚國漆器色調。
目前,考古專家正在對武王墩墓出土漆器進行保護研究。未來,將會有更多令人驚嘆的漆器文物與世人見面。通過這些文物,大家可以窺探兩千多年前這片大地上絢麗的生活圖景,認識古人的超高技藝和獨特審美。(記者 蘇國義)